講座一103/11/15(六)14:00-16:30 講座二 講座三 講座四 講座五 講座六
主 題: 希臘羅馬神話故事
主講人: 姜翠芬 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
學術專長領域為比較文學、現代西方戲劇、美國少數族裔戲劇、離散記憶,和臺灣劇場導演賴聲川之作品等主題。
著有專書The American Dream in American Ethnic Drama以及中、英文論文四十餘篇;曾翻譯英國劇作家凱蘿‧邱吉爾(Caryl Churchill)創作的經典劇目《頂尖女子》(TOP GIRLS) 中譯本。
更多相關著作請參閱連結
講座介紹  
希臘羅馬神話是西方文化想像與創造力的泉源。在宇宙混沌之初,在奧林帕斯山頭,在希臘諸城及愛琴海彼岸的特洛伊,那些神祇與英雄美人的故事,不但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吟遊詩人口中傳唱著,這幾千年來都影響著歐美的文學與藝術,彷彿這些好色的神、善妒的神、自私的神、驍勇善戰的英雄、傾國傾城的美女、詭計多端的智者、上山下海的大冒險家、忠貞慧黠的奇女子、造迷宮飛天的工匠,都還活在我們的生活中。
從瑰麗的奇幻文學、引人遐想的音樂、傳神有力的雕刻、精彩生動的繪畫,到叫好叫座的好萊塢神話英雄電影,這些都說明希臘羅馬神話是人類對宇宙創造故事的想法和想像力的極致表現;同時,希臘羅馬神話也呈現人類文明起源時,人們所關切的議題從不可知、不可掌控的神明轉向可掌握的人自身的心智活動。因此,這些有趣又迷人的神話故事至今仍是全體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力來源。
講座二103/12/13(六)14:00-16:30 講座一 講座三 講座四 講座五 講座六
主 題: 中世紀騎士文學:從騎士制度談到傳奇故事
主講人: 劉雪珍 副教授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戲劇與劇場藝術博士肄。
任教輔仁大學英文系所,教授英美文學多年,獲頒教育部、輔仁大學資深優良教師獎勵。曾任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視聽教學中心主任。現任輔仁大學進修部英文系主任及外語學院古典暨中世紀文化學分學程召集人。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世紀英國文學、戲劇等,以身體/性別政治議題研究中世紀文學的論文有:《喬叟〈騎士的故事〉中的視覺政治》、〈「無情的美女?」:《高文爵士和綠騎士》中高文的騎士身份/身體論述〉、《身體與文本的對話:閱讀〈瑪喬芮.坎普之書〉》、以及會議論文二十餘篇。
更多相關著作請參閱連結
講座介紹
騎士階層是中世紀社會的中堅力量,而騎士制度影響整個時代的騎士文化與精神,直至十五世紀封建衰落之前,騎士制度仍是支配人們思想和心靈的強大倫理觀念,對其後的時代有著深厚影響。騎士文化精神不僅是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中所關注的焦點,亦是歐洲歷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膾炙人口的騎士文學中有關於英國亞瑟王傳奇故事《亞瑟王與梅林》、《高文與綠騎士》、《亞瑟王之死》等、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卜龍根之歌》、西班牙的《希德之歌》等有關騎士事蹟的史詩、小說、散文,對騎士的忠誠、勇敢、俠義以及榮譽、愛情等進行了歌頌與宣揚。榮譽高於生命不僅是騎士牢記的座右銘,而且也是歐洲戰場上所有英勇無畏氣概的直接精神力量。因此中世紀騎士精神的鮮明特點,已成為歐洲文明的質素之一。而騎士文學作品更成為近/當代奇幻文學汲取養分的沃土。
講座三103/12/20(六)14:00-16:30 講座一 講座二 講座四 講座五 講座六
主 題: 你我的莎士比亞
主講人: 彭鏡禧 教授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及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歷任維吉尼亞大學客座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戲劇學會理事長、臺大外文系教授、系主任、戲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現為臺大名譽教授、輔仁大學客座教授、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研究領域為莎士比亞與文學翻譯。編、著、譯作品四十餘種,包括莎劇《哈姆雷》(Hamlet)、《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量.度》(Measure for Measure)、《李爾王》(King Lear)。更多相關著作請參閱連結1連結2
講座介紹
究竟莎士比亞有何種魅力,直叫四百年後今天的世人依舊誦讀、演出、研究他的作品不輟?這場演講將簡單介紹莎士比亞作品中內容、戲劇人物、語言、思想的特質,然後討論他作品中的一項重要主題─寬恕,指出莎士比亞如何仍然透過作品,對當今的你和我說話。最後,經由工作坊,有興趣的聽眾可以學習如何朗誦莎士比亞作品(可任選英文或中文翻譯)。
[說明]講座前2 小時演講,後1小時討論及朗讀工作坊。工作坊採聽眾事先報名,10名為限。參加者須從講義中任選一段莎士比亞作品(英文或中文翻譯皆可)熟讀到可以背誦的程度。講義公布於網站下載專區。工作坊報名電話:02-23619132*234林小姐。
講座四103/12/27(六)14:00-16:30 講座一 講座二 講座三 講座五 講座六
主 題: 愛情太短,遺忘太長 ─聶魯達的『三宅』一生與女人的生命藝術
主講人: 張淑英 教授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西班牙與拉丁美洲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國際事務處國際長。
曾任教師大歐文所、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西班牙文系/所。學術專長領域為當代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
近年專注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與電影、流浪漢小說、旅行文學、殖民時期紀事與文學、飲食文學、中西筆譯理論與實務研究,以及學術領域之口譯。於國內外期刊、研討會及專書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西葡語文學作品中譯導讀、序文、引介逾四百篇;另有西語文學作品中譯《佩德羅•巴拉莫》、《莫雷的發明》、《紙房子裡的人》、《亞卡利亞之旅》、《杜瓦特家族》、《消逝的天鵝》、《金龍王國》(合譯)、《解剖師與性感帶》、《梁君午》(中西雙語畫冊)以及中詩西譯《零度以上的風景》(北島著)等作品。
更多相關著作請參閱連結1連結2
講座介紹
「愛情太短,遺忘太長」是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於90年前出版、膾炙人口的《情詩二十首與一首絕望之歌》的詩句,也是 43年前讓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代表作。本講座以此延展,講述詩人澎湃的人生歷練與文學創作的纏綿情意義。
講座內涵環繞在幾個軸心:從聶魯達對政治參與的執著到隱身而退的泰然、從一而終秉持寫詩的熱情執迷、多變的愛情與婚姻、對拉美與智利的眷戀情懷、生死的疑竇 (逝後40年再掘墓驗屍) 和不朽的文學。
聶魯達在創作的知變,跟他波濤起伏的生命一樣:從現代主義情詩的浪漫柔情到超現實主義的懷古高亢 (《瑪丘比丘之巅》),再回歸到悠然寫實的情色 (《元素頌》),跟隨著他巧奪天工、親手親為的「三宅」(船屋)浮動。
我將以親自造訪聶魯達在智利的「三宅」為引子,細訴詩人細心布置的三棟船屋,從中帶出詩人如何從船屋引發靈感,書寫情詩史詩,又如何在潮來潮往中歌詠船屋的美、愛情的癡。這「三宅」也是聶魯達前後與三個女人,尤其是最後一位烏魯蒂雅(Matilde Urrutia)廝守的窩巢。這「三宅」分別是位於天堂谷的賽巴斯提安那 (La Sebastiana)、黑島 (Isla Negra)和市區的巧思宮 (La Chascona)。聶魯達的三宅一生譜出了《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船長的詩》、《黑島回憶錄》、《漫歌》等詩意篇篇(翩翩)。 詩、女人、家國,在「愛」的覆被下,讓聶魯達成為馬奎斯口中「超越語言國界,最偉大的詩人」。
講座五104/1/10(六)14:00-16:30 講座一 講座二 講座三 講座四 講座六
主 題: 航向太平洋:梅爾維爾與南太平洋島嶼原住民的相遇
主講人: 梁一萍 教授
美國麻州大學安城分校美國研究博士,現為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兼國際事務處國際合作組主任。
曾任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訪問學者、《同心圓:文學與文化研究》(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期刊主編、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研究學員、西班牙孔貝斯培拉大學國際理論學校學員、美國研究學會婦女委員會理事、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以及北美原住民文學讀書會召集人。
現擔任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理事以及歐美族裔研究學會理事。學術專長領域包括梅爾維爾、女性文學,美國文學、少數族裔論述、亞美論述、文學與地理、太平洋島嶼研究、跨國原住民比較研究。著有專書Ghost Dances: Toward a Native American Gothic以及中、英文論文三十餘篇;編有《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台灣》,《中外文學》「全球化時空交換」專題;譯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理森 (Toni Morrison) 之《黑寶貝》(Tar Baby)。
更多相關著作請參閱連結1連結2
講座介紹
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生於1819年,卒於1891年,他的一生貫穿美國19世紀,並且是後世史家所稱之「美國文藝復興」(the American Renaissance)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於1841至1844年間擔任遠洋補鯨船水手,從美國麻州東岸的費兒海芬(Fairhaven)上船,轉下南美洲,繞過好望角,北上從厄瓜多爾西岸航向太平洋。他最先來到今天法屬波里尼西亞的馬貴薩斯群島(the Marquesas),碰到當地的泰匹部落 (the Typees),停留數週,後轉往大溪地、夏威夷等地,然後加入美國海軍,原路折返,回到麻州。他的第一本小說《泰匹》(Typee: Narrative of a Four Months’ Residence among the Natives of a Valley of the Marquesas Islands, 1846)是他回到美國以後所寫的具有自傳性的遊記小說,此書讓他一舉成名,聲名大噪。梅氏接續創作其它太平洋小說,包括《歐目》 (Omoo: A Narrative of the South Seas, 1847)、《馬迪》(Mardi, and A Voyage Thither, 1849)、《瑞德博》(Redburn: His First Voyage, 1949)、《白夾克》(White-Jacket; or, The World in a Man-of-War, 1850),1851年的《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則為其高峰。本次演講將從「接觸場域」(the contact zone) 的角度,探討梅爾維爾與南太平洋島嶼原住民的「相遇」(encounter),重點有三,其一,說明梅爾維爾開創美國文學太平洋敘事之濫觴。其二,探討太平洋航海經驗對梅爾維爾寫作生涯的影響。其三,梅爾維爾太平洋島嶼經驗和台灣的相關性。
講座六104/1/17(六)14:00-16:30 講座一 講座二 講座三 講座四 講座五
主 題: 殺手、罪人、黑獄亡魂:葛林(Graham Greene)的『文學娛樂』
主講人: 伍軒宏 講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班,政大英文系講師。
研究、教學專長:文學理論、文化研究、德希達與解構、後結構主義、後殖民論述、英美小說、科幻小說與電影、性別敘事、黑道電影、愛情電影與愛論述等。寫過短篇小說〈緣始物語〉,〈減法女孩〉;翻譯過波赫士的〈歧路花園〉。曾以〈阿貝,我要回去了〉獲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以〈殘念筆記〉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佳作。
更多相關著作請參閱連結
講座介紹
西方文學作家與黑道電影的介面是什麼?
文學經典中,不乏對「犯罪」的深沈探索,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作品;不乏底層黑道人物的生動呈現,如狄更斯小說。但即使他們的19世紀小說改編成電影,都不能算是黑道電影。雷蒙‧錢德勒的硬漢偵探小說到今天已經有了文學地位,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幾乎都是黑道或黑色電影經典。但即使今天,還是很少人會說錢德勒是文學作家。
文學作家之中,葛林(Graham Greene)大概是跟通俗犯罪小說與黑道電影最接近的一位了。活動於現代主義正在衰竭、後現代主義方興未艾的年代,葛林曾任報社專業影評人、二戰時任職英國軍情局,並且是在英國居於少數的天主教徒。他明白標示自己的小說是「消遣娛樂」,遊走於嚴肅文學、犯罪小說、冒險小說、間諜小說之間,葛林的人生與作品都充滿「混搭」。
在他自己改編劇本的《殺手》(This Gun for Hire)、《布來登棒棒糖》(Brighton Rock)、《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三部經典電影中,葛林借用、重組、轉化通俗幫派小說與黑道電影的文類成規,語言、人物、地點、主題、情節,達到超越黑道文類的效果,探討他想呈現的議題。但同時,葛林也創造了影響深遠的黑道電影新形象,並且為「中階品味文學」的未來,提供值得我們參考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