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一2014/5/10(六)14:00-16:30 | 講座二 | 講座三 | 講座四 | 講座五 | 講座六 |
---|
主 題: | 顧頡剛——掀起中國上古史革命的第一人 |
主講人: | 王汎森 教授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曾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處長,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2004年當選中研院院士,2005年則獲選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及史學史研究。主要著作包括:《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等書,以及單篇論文及書評80餘篇。 |
|
講座人物 | 顧頡剛(1893—1980) |
原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江蘇蘇州人。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教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擔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院士,《文史》雜誌社總編輯,1980年逝世於北京。 顧氏於二十世紀二0年代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學說,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會學、考古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史與典籍,提出推翻三皇五帝的歷史地位,回歸神話的論點,在中國史學界掀起革命性的波瀾,成為「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謠學、民俗學諸方面的研究,贏得了很高的榮譽。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漢代學術史略》、《兩漢州制考》、《鄭樵傳》等書。 |
講座二2014/5/17(六)14:00-16:30 | 講座一 | 講座三 | 講座四 | 講座五 | 講座六 |
---|
主 題: | 嚴復的生命歷程與歷史意義 |
主講人: | 黃克武 教授 |
美國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專長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翻譯史、文化史與中西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尤其關懷明末清初至鴉片戰前的經世思想史,以及清末民初政治思想史的發展。 著有:《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等,以及論文七十餘篇;又編著《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一書。 |
|
講座人物 | 嚴復(1854-1921) |
早年名體乾、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入仕後更名復,字幾道,晚號愈埜老人,別號尊疑,又署天演哲學家。福建侯官人。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馬尾船政學堂,1877年作為首批海軍留學生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並精心研讀西方哲學、社會政治學著作,兼亦考察英國法庭審判過程,作中西異同比較。學成歸國先後出任福建船政學堂教習、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辦。甲午戰敗後致力譯著,主張以西方科學取代八股文章。1898年翻譯英人赫胥黎《天演論》正式出版,成為近代中國首位系統翻譯介紹西方學術思想者,畢其生均以典雅的桐城古文翻譯西方新知、討論古今學問,充分展現其會通中西的思想特徵,被譽為中國近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除譯著外,並傾心於教育事業。曾先後出掌京師大學堂編譯局總辦、總監督,兼文科學長。1921年10月27日卒於故里。 傳世著述有《嚴幾道文集》、《愈埜堂詩集》及《嚴譯名著叢刊》等。 |
講座三2014/5/24(六)14:00-16:30 | 講座一 | 講座二 | 講座四 | 講座五 | 講座六 |
---|
主 題: | 堅持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的蔡元培 |
主講人: | 張力 教授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曾任行政院新聞局秘書、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專精於中國近現代史、美國外交史、檔案研究、口述歷史及軍事史之研究。著作有:《國際合作在中國:國際聯盟角色的考察,1919-1946》;編著有《學習的人生:韓光渭回憶錄》等多部口述歷史叢書,以及論文數十篇。 |
|
講座人物 | 蔡元培(1868-1940) |
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1868年生,1892年進士,補翰林院編修,有深厚的漢學功底。中日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立志興辦新式教育。先後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光復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學位,接受進化論觀點,主張教育救國。辛亥革命後返國出掌南京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建立中國近代的教育體制。1915年與吳玉章等人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和華法教育會。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主張「思想自由,相容並包」,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實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推動北京大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與中心,對我國近代教育產生深遠影響,被譽為「現代知識界的卓越前驅」。1928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40年病逝於香港,今人將其著作編為《蔡元培全集》。 |
講座四2014/6/21(六)14:00-16:30 | 講座一 | 講座二 | 講座三 | 講座五 | 講座六 |
---|
主 題: | 悲欣交集——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生命藝術 |
主講人: | 釋惠敏 教授 |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主任、學務長、代理校長。 研究領域涵蓋:瑜伽行派、禪定學、梵文、人文與科學通識、佛學資訊等。著有:《「聲聞地」所緣之研究》、《校長的三笑因緣》、《當牛頓遇到佛陀》、《心與大腦的相對論》、《戒律與禪法》、《禪定與生活》、《大乘止觀導論──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教授教誡品」初探》、《蓮風小語》系列等書,譯有《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一書,以及論文十餘篇。 |
|
講座人物 | 李叔同(1880─1942) |
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別號瘦桐。浙江平湖人。1906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師從留學法國的名畫家黑田清輝學習西洋油畫,又在音樂學校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兼從戲劇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澤淺二郎研究新劇的演技,並組織了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1907年首次公演「巴黎茶花女遺事」飾演茶花女,是中國人首度登台扮演話劇,造成轟動。學成歸國後,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同時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允為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高僧之一,今人將其作品輯為《弘一大師全集》。 |
講座五2014/7/5(六)14:00-16:30 | 講座一 | 講座二 | 講座三 | 講座四 | 講座六 |
---|
主 題: | 幽默冷眼看人生的熱心人——林語堂的文學成就 |
主講人: | 須文蔚 教授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曾任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數位文化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兼跨文學傳播、傳播法律、以及數位文學理論,也是重要的文學評論、文化評論者。近年來則致力於網路文學的開發與觀察,目前從事數位文學實驗。著作多元,包括:編有《網路新世紀:詩路2000年詩選》、《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Dear Epoch:創世紀詩選1994~2004》、《文學@臺灣》、《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紀弦》、《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楊喚》、《暄譁─食餘飲後集四》、《魔術方塊》、《臺灣的臉孔:11 位帶來愛、希望與勇氣的天使》;詩集《旅次》;文學研究論著:《臺灣數位文學論》、《臺灣文學傳播論》等書,以及論文數十篇、單篇藝文創作十數篇等。 |
|
講座人物 | 林語堂(1895─1976) |
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福建龍溪人。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任教清華大學。192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碩士,1923年獲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先後任職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之後主編《論語》半月刊,又陸續創辦《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以英文創作《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華文作家,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出任校長。1966年回臺定居,翌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曾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逝世香港。今人將其作品輯為《林語堂全集》。 |
講座六2014/7/19(六)14:00-16:30 | 講座一 | 講座二 | 講座三 | 講座四 | 講座五 |
---|
主 題: | 愚民處苦久遂忘:賴和的哀傷與思考 |
主講人: | 黃美娥 教授 |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歷任東南工專共同科講師、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 研究主題與專長以臺灣古典文學、日治臺灣通俗小說、殖民地時期日本在臺漢文學史、臺灣文學史料學為主。早期關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主要側重古典散文與文話之研究,而後從事臺灣文學研究與教學,並長期致力於臺灣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與建構,近期漸將研究視角轉往戰後階段。 重要學術專著有:《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另編有《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張純甫先生全集》、《臺灣漢文通俗小說集》等書。 |
|
講座人物 | 賴和(1894—1943) |
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等。幼年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十六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其後在彰化開設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的生涯。1918年供職於廈門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之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等社會、文化運動團體,為日治時代臺灣人抵抗運動的要角。1923年因「治警事件」首次入獄,1941年珍珠港事變,再度被拘入獄五十日,因病重出獄,1943年病逝。 賴和是臺灣二十世紀三○年代作家公認的文壇領袖,其反帝、反封建的主題,人道主義的精神和寫實主義的方法,率先倡導具有地方色彩的鄉土文學,傑出成就,使他成為臺灣創作界的領袖與新文學的奠基者。致力提拔本土新秀作家,使《臺灣民報》與《臺灣新民報》的文藝欄,成為新文學運動的中心,被推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今人將其作品輯為《賴和集》。 |